一、總體目標與適用范圍
- 目標:對園區內所有可能引起人員傷亡、重大財產損失或環境/社會影響的風險源進行識別、定性/定量評估、分級登記并實施分級管控,形成動態風險臺賬并納入應急與監管體系。
- 適用對象:入園企業的重大危險源、儲存與裝置、危險化學品庫存、關鍵輸送管線、危廢場所、集中危險作業區、可能發生連鎖/多點事故的區域等。
二、風險識別要點(要全面)
- 物質類:危險化學品名稱、CAS、SDS、物相、最大/常備庫存量、閃點、LEL/UEL、毒性、氧化性、腐蝕性、易自反應性等。
- 裝置/工序類:工藝描述、操作溫壓、關鍵設備(反應釜、換熱器、壓縮機)、是否存在過熱、失控、放熱連鎖、儲運模式。
- 設施類:壓力容器、儲罐、儲罐區、液化氣罐、泵站、氣體管網、消防供水、電氣防爆等級、防泄漏二次防護。
- 外部/環境類:風向、鄰近敏感目標(居住區、學校、醫院)、地形、道路與運輸風險、火源與雷擊風險。
- 人為與管理類:作業班次、值守制度、許可證制度、培訓與資質、檢維修制度、歷史事故/隱患記錄。
- 連鎖效應:相鄰設施間熱輻射、沖擊波、毒云擴散的可能性(多點、多源連鎖)。
三、風險分級原則(建議采用“后果×發生可能性”矩陣)
-
后果(C)按影響范圍和嚴重性評分(建議1–5): 1 = 輕微(少量人員受輕傷、局部泄漏、可現場處置)
2 = 有害(多名人員需醫療、短時局部污染、有限停產)
3 = 嚴重(重傷或少量死亡、明顯環境污染、局部撤離、經濟損失較大)
4 = 危急(多人死亡/重大環境破壞、大片撤離、長期停產)
5 = 災難級(大量死亡/長期不可逆生態損害/重大社會影響) -
可能性(L)按發生頻率或工況易發程度評分(建議1–5): 1 = 極不可能(多年內幾乎不發生)
2 = 很少(偶發)
3 = 可能(有歷史類似事件或存在多種致因)
4 = 經常(工況復雜、易觸發)
5 = 必然/持續(高風險失控可能性大) -
風險得分 = C × L(范圍1–25)。按得分分級建議:
- 高風險(紅色):16–25 → 需立即措施(停產或限產+工程整改+應急聯動),納入重點監管與重大隱患整改清單。
- 中等風險(橙色/黃色):6–15 → 在限期內必須完成工程或管理改進并開展風險緩解驗證。
- 低風險(綠色):1–5 → 日常管理與常規監測,定期復核。
四、登記表字段(每條風險作為一條記錄)
- 基本信息:風險ID、企業名稱、廠區/坐標、設施名稱、登記日期、責任人(企業)、監管聯系人(園區)。
- 風險描述:危害源類型(物質/裝置/工序/管線/外部)、簡要情景描述(例如“儲罐區X 某高閃點溶劑泄漏并形成蒸氣云遇火引燃”)。
- 關鍵參數:主要危險物質(含CAS)、最大庫存量、常備庫存、物相、溫壓、閃點、LEL/UEL、毒性指標(GHS、IDLH)等。
- 后果評估:人員傷亡估計(預估死亡/重傷人數)、環境影響區域、經濟影響、社會影響(是否需撤離)等。
- 可能性評估:評分與理由(歷史事件、工藝缺陷、操作頻度)。
- 風險等級與評分:后果分、可能性分、綜合分、風險等級(高/中/低)。
- 現有控制措施:工程控制、管理控制、PPE、監測報警、維護制度、應急資源。
- 殘余風險與接受性:是否可接受(Y/N)、若不可接受需采取的整改措施與期限(責任部門、完成時限)。
- 處置狀態:整改計劃、完成情況、復核人及復核時間。
- 備注與附件:SDS、評估報告、模擬結果(泄漏/爆炸/毒云模型)、現場圖片、歷史隱患記錄。
五、技術評估方法與工具
- 定性:HAZID、What-if、Checklist 法用于初篩與識別。
- 半定量/定量:HAZOP(工藝流程)、Bow-tie(事件路徑與保護層分析)、LOPA(保護層有效性定量化)、QRA(定量風險評估,用于高風險或敏感區)、FT/ETA(故障樹/事件樹)用于深入分析。
- 后果模型:毒云擴散(AERMOD、SCREEN、PHAST等)、閃燃/蒸氣云爆炸、爆炸過壓/熱輻射距離計算,用于確定影響范圍和設定安全距離。
- 數據來源:SDS、工藝流程圖(P&ID)、歷史運行/事故數據、現場檢測結果、氣象與地形資料。
六、登記與認定流程(建議流程)
- 企業提交:風險自評表 + 支撐文件(SDS、工藝說明、P&ID、歷史隱患整改記錄、初步后果分析)向園區安全管理部門申請登記或變更。
- 初篩:園區安全管理部門按初篩清單(庫存閾值、物質危險性、鄰近敏感對象)確定需開展深入評估的風險項。
- 技術評估:對高風險/疑難項由資質評估機構或園區技術組按HAZOP/LOPA/QRA等開展定量或半定量評估并出具評估報告。
- 認定會議:園區組織安全評審委員會(含監管、技術、應急、環保代表)對評估結論、風險等級與控制措施進行審定并下發風險登記編號與管理建議。
- 登記與發布:符合條件的風險項列入園區風險臺賬,形成GIS分布圖與應急聯動臺賬;對重大風險向周邊管理部門或公眾按要求通報。
- 整改與復核:企業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整改,提交報告并接受現場復核;復核合格更新登記信息并調整等級。
- 動態更新:發生工藝變更、庫存變化、事故或重大整改時須重新評估并更新登記記錄;定期(建議年度或半年度)復核全部臺賬。
七、分級管控與監管措施(按風險等級)
- 高風險(得分16–25):
- 強制限量存量、限期優化工藝或替代高危物質;
- 必須采取工程級防護(雙重閥門、泄壓裝置、惰性化、自動切斷);
- 必須納入園區應急聯動演練、設專人24/7監控、定期第三方審核;
- 如殘余風險不可接受,則暫停或限制生產直至整改完成。
- 中等風險(6–15):
- 按整改計劃改進工程/管理措施,增強檢測與培訓,半年/年度復評;
- 實施LOPA或局部QRA以驗證保護層足夠性。
- 低風險(1–5):
- 常規管控(臺賬、標簽、常規檢測、年度復核),風險監測頻率可適度降低。
八、與應急管理和規劃的對接
- 風險登記結果用于制定園區總體應急預案、分區應急分工、物資配置(解毒劑、吸收劑、專用撲救設備)和撤離方案。
- 對高風險點需開展情景演練(桌面+現場),并將影響半徑用于周邊敏感目標的防護與告知。
- 建立事故后的信息上報與社會溝通機制。
九、信息化與可視化管理
- 建議建立電子化風險臺賬(含GIS坐標、檔案附件、整改進度、實時監測接口),實現風險動態展示、報警聯動、月/季報表與KPI(整改率、復評通過率、事故頻率等)。
- 接入實時檢測(煙霧、可燃氣、有毒氣、液位、溫壓)數據以自動觸發風險條目動態升級。
十、職責與能力要求
- 園區安全部門:負責臺賬管理、組織評估資源、認定與監管、應急統籌。
- 企業主體:負責風險識別、評估資料提交、整改落實、日常監控與隱患上報。
- 第三方評估機構:需具備相應資質與化工安全評估經驗,負責開展技術性評估與模型計算。
- 應急與公安/環保等部門:參與認定、應急聯動與外部風險溝通。
十一、常見示例(用于判別是否入重大登記)
- 儲存常壓可燃液體單罐量 > 若干噸且鄰近居住區 → 進入深入評估;(具體閾值按園區規則設定)
- 有毒氣體(如HCN、Cl2)最大庫存或管網接入 → 必納入重大危險源登記并做毒云模擬。
- 多家企業密集存儲相容物質,可能發生連鎖爆炸/熱輻射 → 必須開展連鎖效應QRA并列入重點臺賬。
十二、實施注意事項與建議
- 采用證據導向:所有判定最好有SDS/物性數據、工藝文件或模型支撐;對數據缺失項采用保守分類并要求補充實驗或檢測。
- 分級要兼顧技術可行性與經濟性:對高風險優先工程措施,對中低風險加強管理措施與監測。
- 保持透明與信息共享:對會影響周邊公眾的重大風險,按照法律法規做好公告與應急溝通準備。
- 建議制定園區統一的“風險登記認定細則/分級標準”,明確閾值、評分細則與審批時限,避免主觀隨意性。


